“名声大噪”的防风网,也令它的研发者——石家庄铁道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庆宽,站到聚光灯下。
不过,刘庆宽带领团队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靠的不是这些表面功夫。
(感谢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对本报道的支持协助)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U型场地技巧两个场地旁边,白色高大的防风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谈到“冬奥会室外雪上项目场地防风网关键技术研究”,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要说到“冬奥会防风网”,估计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此外,刘庆宽带领团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编国家和行业规范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多篇,在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10多次。
作为一个深耕风工程领域20多年的研究者,刘庆宽是如何与“风”结缘的?他的风工程研究,又将让我们看到哪些鲜为人知的风的奥秘呢?
不仅是抗风研究,近两年来,刘庆宽正逐渐将团队的研究领域扩展到风能利用研究领域。
2002年,刘庆宽获得公派留学日本读博机会,进入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斜拉桥斜拉索的风雨振问题。
之所以选择桥梁抗风,刘庆宽当时咨询了很多老师。
但风工程研究,不仅仅是“拍CT”这么简单。既要找到病根,又要开出药到病除的药方,才能完整解决问题。
2013年、2021年,他们两次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用精准数据寻求技术突破
高校教师是一种需要兼顾科研与教学的特殊职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大多数高校教师,传承了桃李不言、立德树人的师风,从不缺乏关爱学生的具体细节和路径。同时,毋庸讳言的是,科研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教师的主流任务,“讲好一门课能折算成几篇论文”也成为很多教师的无奈与纠结。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解决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促进,才是对师德师风的最好鼓励与促进。(文/河北日报记者朱艳冰)
“贵项目作为本届冬奥会重要的科技支撑力量……表现出非凡的科技责任担当……展现了一线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U型场地技巧两个场地旁边,白色高大的防风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刘庆宽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赛期间在崇礼提供技术保障,这是技术保障任务结束后,收拾现场用到的工具。 柴晓兵供图
刘庆宽介绍,从跨越能力来说,悬索桥、斜拉桥、拱桥、连续梁桥是跨度最大的四种桥型,每一种桥型的跨度最大的前十名中,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国。拿超高层建筑来说,世界最高的100栋超高层建筑中,5年前就已经有半数以上在中国建成,现在这个比例更高。还有一种是大跨度空间结构,像机场、体育场馆、文化场馆等。“这些长、高、大结构受风的影响明显,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抗风的研究。”
以严格著称的“太行新愚公”、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对学生的指导细致到连实验记录用笔都有具体规定,对论文中的标点符号也要逐一规范,很多研究生、博士生都被训哭过。可细心的他也会悄悄地把研究生拉到一边、指导一下年轻人的感情生活;曾任河北医学院儿科医学系名誉系主任的任秉钧,困难时期被石家庄人待客的一根胡萝卜感动而调入河北,直到古稀之年还经常给本科生盯自习盯到晚上十点;带领三位同事承担全校1300多名学生的制图课、每学期个人教学任务高达950多个课时的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池建斌,即使只给一个研究生上课,也要一丝不苟地手绘图例;从医生岗位转上三尺讲台的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孙轶飞,到岗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购买了全套的人教版高中教材,认认真真通读一遍,以便搞清楚学生的背景知识是怎样的、课应该怎么讲学生才爱听……
采访石家庄铁道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庆宽归来,记者谈及了一个有趣的细节:

2007年1月14日,刘庆宽学成归国,回到石家庄铁道大学。很多老师也好奇刘庆宽在日本学了什么,听说是“学的风”,大家都难以置信:“风有什么好学的?”
7月17日,石家庄铁道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庆宽,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份他收到的“喜悦”——两封来自科技部的感谢信。